中国应对经济减速的政策空间充分 应对减杠杆和去产能,中国手中还有牌。
此轮房价上涨的区域差异性较为显着,这与2009-2010年的房价普遍上扬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信贷正常化进程的一部分,因为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债券收益率或有可能一直低于均衡水平。

有关预计QE退出对于中国的影响方面,主要通过贸易渠道和资本流动渠道的影响。例如三中全会报告中进行较多讨论的财政改革,而且有关的纲领性政策也较为明确且具执行力。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应会回落至20.8%,因为政府可能不会继续推出小范围的刺激措施,而且地方政府也难以保持基础设施投资的高速增长。相反,增长目标仅仅反映了在拟议改革对短期增长影响的评估方面,各方存在差异。在政策方面,作为金融改革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我们预计短期内美元/人民币每日交易波幅将从1%走宽至2%,或将增加货币的双向波动。
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房地产税的可能性不大,而庞大的保障性住房计划对于私人住房市场的影响仍然很小。净出口从2007年后就失去了增长引擎的地位。依托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农村商贸等第三产业。
其次是导入适宜的二产和三产。户籍制度放开、进城农民市民化等成为主流观点,但是,都忽视了一个方面,就是农民的就地市民化,恰恰是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制造业和粮食、农副产品加工业。二是文明用语,文明用语必须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把产业支撑、工业发展与社区建设衔接起来,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缺失了文化的村庄,就像缺失了灵魂。

人口城镇化率与土地相比,大概慢了10个百分点。一方面是农村农民的市民化。 作者系苏州科赛集团董事长 进入专题: 农民市民化 城镇化 。 农民的市民化应该有两个面,一方面是进城农民的市民化。
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仅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还必须解决两大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农民的市民化:一是进城农民的教育问题,如果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小农经济意识阶段,就是解决了居民的身份,是市民了,其本质上还是没有市民化的农民。(三)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农民享受到市民的居住环境是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内容。农民素质的提升,也要尽量保留地方居民中特色的文化,如语言文化、风土人情等。(四)提升农民基本素质 农民达到市民的素质是农民市民化的重要目标。
比如苏州近年来在公交车报站中使用苏州方言,让城市在中西合璧中充满地方特色。本届政府已经将新农村社区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工的文化、收入、职业水平都难以让他们在城市生根,城镇的最低生活保障只能让他们勉强维持生计。(一)实现农民主体地位 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根本就是改变传统的由村干部主导产业发展并进行社区管理为主的模式,让农民参与到各项活动与管理中来,成为农村社区化建设的主体。
公共配套包括道路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养生养老、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我国52.57%的城镇化率中,按户籍人口统计,只有35.3%,另外的17.3%是常住在城市的农民工,大约有2亿多人。二是担心生活压力大,50.8%的受访农民工不愿入户是担心租不起、更买不起房子,18.3%是因为收入不高,觉得生活没保障。社区的农民仍可以从事农业生产,但这时的农业是规模农业,集约农业,由少数农民从事较大面积的农业生产,社区的大部分农民从事的是二三产业。培育产业,首先是实现农业规模化和农业产业化。(二)导入适宜的产业 从事第一产业为主转移到以二产、三产为主是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标志。
而农民的就地市民化,则能让以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让农民在自己住惯了一辈子的土地上实现市民化的梦想。三大主体地位实现以后,农村社区才可以说是真正的新型社区。
二是证明了农村社区化建设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中,产业项目的导入必须符合农民的要求,必须是农民能够落实并掌握的项目。
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担心入户城镇后会被收回宅基地、承包地,失去现有的农村集体经济等权益,而预期的权益又难以保障。目前,我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多种问题,包括宣传不到位,法律地位不明确,政策不配套,技术和管理水平低、对农产品销售环节把控力差等问题,亟待政府部门给予解决。
农民主体地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民的决策主体地位,涉及到农村的所有重大事项,如产业的导入与培育、征地拆迁补贴、房屋的建设样式等等必须有农民代表参与决策。从统计数据看,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按照科赛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农村农民实现市民化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农业合作社模式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外较成熟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而且近年来,由于农民工进城,农村老人赡养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春运问题等,让人揪心。三是农民的社会活动主体地位,农村是广大农民的天地,农村的娱乐、教育、卫生等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必须符合农民的需求进行设置,并由农民参与开展。
农村社区实行合作社模式,可以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可以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经济效益,实现共同富裕。10月,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接受采访时也指出,中国的城镇化应由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开发+新社区建设三部分组成,这里的新社区,就应该包括新农村社区化建设
(三)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农民享受到市民的居住环境是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内容。而且近年来,由于农民工进城,农村老人赡养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春运问题等,让人揪心。
户籍制度放开、进城农民市民化等成为主流观点,但是,都忽视了一个方面,就是农民的就地市民化,恰恰是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要明确公共服务配套的范围、数量、辐射半径和质量标准等。按照科赛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农村农民实现市民化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本届政府已经将新农村社区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担心工作不稳定,11.4%的受访农民工因担心就业不稳定而不敢入户。二是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中,产业项目的导入必须符合农民的要求,必须是农民能够落实并掌握的项目。
二是把眼光只盯着城里的农民,却忽视了广大农村农民的市民化,这将对广大农村农民实现市民梦带来不利影响。人口城镇化率与土地相比,大概慢了10个百分点。
比如苏州近年来在公交车报站中使用苏州方言,让城市在中西合璧中充满地方特色。三是文明的行为举止,日常的生活举止要符合现代市民的标准,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涂乱画、不公为私用等。